海之影

家里有一张1978年父亲代表北海舰队后勤部去北京参加全军后勤工作会议时,接受中央首长接见的大合影老照片,最近偶然发现网上也有许多类似的照片。

  1978年5月3日华国锋主席等中央首长接见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代表(网络照片)

  看到这些老照片,使我又回想起父亲当年在北海舰队后勤部工作的一些往事……

1976~1978年父亲在北海舰队后勤部

  父亲徐凯,1952年从空军转海军后,一直在海军航空兵部队工作。1976年底父亲接到海军命令,调任北海舰队后勤部副部长。几个月后宋少颖部长因身体原因在家长休,舰队接到海军党委通知由父亲暂时主持北海舰队后勤部全面工作。

1977年海军北海舰队后勤部领导班子成员:

部    长:宋少颖(因病长休,后任北海舰队司令部顾问)

政    委:苏    民(后任海军烟台基地政委)

副部长:徐    凯(主持工作)

副部长:吕传德(后任部长)

副部长:张仁彬

副部长:丁维昆

副部长:王德禄

副部长:王继维(后任海军后勤部部长)

副部长:李明珠

副政委:卓    农(后任海军烟台基地正军职顾问)

副政委:陈    良(后任政委)

司令部:徐    勇 参谋长

政治部:韩继堂 主    任

  中央首长接见照片(局部),家里照片翻拍的,海军代表第一排右一是父亲。

  当时舰后的部级领导大都是在舰队后勤系统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且有多位是老红军,这些同志资历老,后勤经验丰富。相比之下父亲来机关时间不长,对部里的工作还不太熟悉。但父亲没有辜负海军党委和首长对他的信任,团结带领部里的老同志们一起为北海舰队的后勤建设努力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北海舰队至小口子军港交通示意图
(当年负责军港建设的三位老前辈)

  胶南古镇口小口子军港——亚洲最大的人造军港(现胶南航母基地),是北海舰队副司令员赵汇川将军军旅生涯中最后的杰作,他曾为此工程呕心沥血,历尽艰辛。当年舰司副参谋长李学昌和在舰后工作的父亲也曾一起协助赵副司令负责军港码头的修建工程。

        三位前辈都是五十年代初期创建海军航空兵时的老战友,后又聚在一起为建设现代化海军军港并肩战斗。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们不顾年高体弱,冒着酷暑,迎着寒冬,经常一起从青岛驱车前往胶南工地检查指导工作。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他们时常要在工地上住几天,住简易的招待所,吃普通的饭菜。当年军港工地有四个工兵团两万多官兵参与修建,老前辈们在现场与工程建设部队官兵们同甘公苦。

        青岛市区至古镇口,现在通过海底隧道也就五、六十公里且都是一马平川的滨海大道。但在那个年代,交通十分不便,要绕道胶州湾,往返颠簸三百多公里的乡镇公路,交通工具也就是当年的军用212北京吉普。听父亲说,赵伯伯身体不好,经常是随车带着氧气袋出行,也要坚持去工地现场看看。

        军港工程的建设资金一亿元(这在当年已是天文数字的巨款了),但前辈们大公无私,廉洁自律,从未为自己谋取过一分私利。在小口子军港工程工地,处处留下了老前辈们辛勤的汗水和踏实的脚印,也留下了老前辈们为海军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

华国锋主席为全军后勤会议题词

  父亲在舰队后勤部主持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基本跑遍了所属的码头、医院、工厂、仓库等基层单位,为部队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父亲一心为公,从不以权谋私。那时大弟下乡返青,被分配到海军4808厂当了搬运工(厂里最差的工种),他也曾想换个工种学点技术(4808厂是专修海军舰船的,有许多技术工种)。舰后当时是工厂的上级领导机关,父亲又是机关最高首长,但从未给厂领导打招呼。大弟后来靠着个人的努力,进办公室当了管理人员,又考上电大,进入厂中层领导岗位,最后任工厂法律顾问。

  1978年6月7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登全军后勤会议消息。

  1978年4月28日至6月5日,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军军以上单位负责后勤工作的领导以及有关部门的后勤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主题是:整顿后勤,准备打仗!

        父亲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代表还列席了同时召开的全军政工会议。

  1978年10月20日华国锋主席等中央首长接见海军后勤工作会议和编制会议代表(网络照片)

  1978年10月,父亲赴京参加海军后勤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海军有关领导向父亲透露,已基本确定由父亲接任北海舰队后勤部长职务。

  中央首长接见照片的局部,首长后面第一排左三是父亲(家中照片翻拍)

  建国后,父亲的军旅经历大部分都在海军航空兵,他更熟悉蓝天、机场、飞机和飞行员们,所以他仍希望能回航空兵工作,这些想法他也曾向有关首长谈过。

海军后勤工作会议结束后,父亲回到青岛。这时军委的命令已到舰队,舰队饶守坤司令员曾是父亲的老团长(抗战时期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三团),非常理解父亲想回北航的心情。于是亲自找父亲谈话,最后征询父亲的意见,父亲还是坚持原来的想法。饶守坤司令员当场拍板,那你就还回北航吧,好好工作。

三天后,父亲交接完舰后的工作重返北航。

1977年父亲在家中小院休息
        父亲在舰队后勤部工作期间,因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工作扎实,关心下署,深受舰后机关干部的好评。

  前段时间朋友相聚,遇到青岛某外贸公司的刘总,刘总曾是原舰后吕传德部长的秘书,他和我谈起了父亲的一段往事:

  父亲刚到舰后时,机关给他配了一位秘书,是一位刚从基层调上来的干部。新秘书暂不太适应机关工作,许多工作不知如何去做,父亲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手把手地教他应该怎样做。看到父亲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新秘书消除了顾虑并很快适应了机关工作,成了父亲工作上的好帮手。这个事情当时在首长秘书们之间曾传为佳话。

        另一件事是,一位在舰队后勤部工作多年的老干部(时任后政干部科长),偶遇到我小弟,说他们当年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但每逢遇到刮风下雨,出行不便。此时,父亲总会主动捎带几个普通机关干部搭他的车,顺道送他们回家。当时他们对首长是即尊重又敬畏,搭乘首长的专车更使他们非常过意不去,这事让他几十年难忘。

        第三件事是,1989年父亲去世时,一位原舰后的助理员因交通受阻赶到殡仪馆时,告别仪式已经结束。没能见到首长最后一面,使他痛哭流涕,马上打电话给治丧办公室和家里表示哀悼,并让一定要把他的名字代签到签到簿上。那时父亲已经离开舰后十多年了,一位不常联系的普通机关干部还能对他有这样的感情,难得。

        这些小事都折射出父亲平易近人的为人。

  1964年12月军委首长接见海军后勤、工程、装备工作会议代表(网络图片)

  1962~1965年父亲曾任北海舰队航空兵后勤部长,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但是家里暂时没有找到原版照片,因这张网络照片太小,看不清里面父亲的身影。

  当年北京所有大型会议的合影都是大北照相馆的转机摄影,据说大北转机摄影已有近百年历史,这样的大合影家里还有多张。

  1978年底父亲又回到熟悉的北海舰队航空兵,任副司令员兼司令部参谋长,主管北航部队的作战、训练工作,那年父亲59周岁。

父亲可能也意识到这可能是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站,因此更加努力地工作……

1981年父亲改任北航顾问,1983年父亲离休……

1989年父亲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时任海军副司令员李景代表海军党委和首长来为父亲送行,北航全体常委及驻青部队的父亲的老首长、老战友来了,还有许多北航和舰后机关的普通干部……

“作风正派、平易近人”是父亲留给他的老战友和下属们最深刻的印象。以至父亲走了几十年后,仍有许多人见到我们,会跟我们重复述说着这同样的话题。

在此,非常感谢这些在心里还能记的父亲的人🙏🙏🙏

父亲简历:

  徐凯(1919~1989),安徽肥西县人。

1938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四支队八团战士、班长、排长;二师师部炮兵连长;二师五旅13团副营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三野二十九军八六师258团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等职。

战争年代,因作战英勇,曾五次负伤。战后,被评定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

解放后,曾任空军第十一师33团副团长,空军上海虹桥场站站长等职。

1952年后,由空军转海军航空兵,任海军航空兵上海大场场站站长;海军航空兵第一师副师长,海军801厂厂长,海军航空兵大场指挥所主任。海军航空兵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后勤部部长,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参谋长。海军北海舰队后勤部副部长,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2年晋升上校;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荣获独立勋章荣誉章。

1989年在青岛因病逝世。

转眼妈妈已经走了五年多了……,今年是妈妈诞辰10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入党,有着七十多年党龄的老妈生前经常自豪地说“我和共产党同龄”。
1921年农历正月十五,妈妈出生在安徽省肥西县一贫穷农户家,从小家境贫寒,七、八岁就下田务农,每逢遇上灾年就需外出以讨饭为生。后来与邻村的一青年(我的爸爸)订了婚,但成亲前爸爸于1938年离家参加了新四军。
1944年,爸爸离家六年多了,爷爷一直惦记着爸爸的婚事。就在这年春天,爷爷带着妈妈到苏皖一带新四军活动的区域去找爸爸。没有地址,只凭着零星知道的一点点爸爸的信息去寻找确实很困难。因为战争时期部队驻地经常变换,另外当时日军还侵占着苏皖地区大部土地,到处都是敌占区。为了打听到新四军的有关信息,爷爷多次自愿充当日伪军修公路的苦力去修路,因为工地人多,消息也灵通。终于打听到新四军二师可能在安徽来安县大刘郢一带,爷爷立即带着母亲奔向大刘郢。
大刘郢当年曾是新四军二师师部驻地,父亲当时是师部直属炮兵连长。爷爷带着妈妈到了师部后,见到了爸爸的老首长、二师师长罗炳辉。罗炳辉对爷爷说,现在兵荒马乱的,你带着个姑娘来这干什么,住几天赶紧回去吧。爷爷说,我们历经艰险才找到这,如果按原路再返回去,风险更大,也许路上就没命了。罗炳辉这才答应收留妈妈参加新四军,暂留在师部医院当了护理员。
 就这样,妈妈跟随着爸爸所在的部队,战日寇、打老蒋,转战苏、皖、鲁、沪、浙、闽,最后随三野29军86师258团解放福建厦门。

1948年妈妈带着大姐(左一)
和战友们在山东
解放后妈妈又随爸爸调往空军第11师、海军航空兵第1师,是一位曾经穿过陆、空、海三军军装的老兵。1949年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并荣获两枚参战纪念章,1955年从海航1师退役。2005年荣获抗战胜利 60周年纪念章,2015年荣获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1952年妈妈在海军航空兵第一师
  妈妈原籍安徽,但与山东有缘。在山东前后战斗、工作和生活了近60多年,我的两个姐姐都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山东出生的。

1955年妈妈随着全军十万女兵退出现役
解放后,最早一次准备调往山东是1950年,当时爸爸在福建厦门陆军258团,原29军的部队要改编组建空军部队,一是去山东青岛,另外是江苏徐州。组织征求意见时,爸爸说南方人不太适应北方生活,就选择了徐州,改编为空11师33团。
1951年,爸爸又从徐州调上海空军虹桥场站任副站长,妈妈也随同调往上海,一到虹桥就碰到了原新四军二师的宋震宇伯伯(时任虹桥场站站长)。抗战时期在新四军二师师部,宋伯伯是侦察连长,爸爸是炮兵连长,当年的新四军老战友又在新组建的空军部队重逢。
1952年,空军虹桥场站转隶海军航空兵第一师,爸爸转任海军虹桥场站站长,妈妈在场站管理科工作。不久,陆军103师师长夏云飞伯伯(原新四军二师五旅14团团长兼政委)调任海航一师副师长(后任第二任师长、南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新四军老战友相逢且又都是安徽老乡,老爸老妈格外高兴。

五十年代初在上海的全家福
第二次是1958年海航1师要转场山东莱阳,但爸爸又留在了上海组建新的部队。

六十年代老爸老妈在上海
第三次是1962年,新建的部队又要调往山东烟台。再一再二不再三啊,这次爸爸随部队去了山东,但妈妈暂时未去,带着我们姐弟五人留在上海,她仍然留恋南方的生活。1964年爸爸又调往山东青岛,妈妈自己带着我们五个孩子在上海生活确有很多不便,所以这次就带着我们随爸爸到青岛定居了,一住就是五十多年,这也许就是割舍不断的山东情缘吧。

老妈和她的“鸡群”编队🐔🐔🐔
妈妈不愿意去山东的主要原因就是生活不习惯,尤其是饮食。她只习惯吃大米,吃不惯面食,更别说那些粗粮(玉米粉、地瓜面)了。她是宁愿吃最粗糙的大米,也不愿吃精粉的馒头,最典型的南方人。六、七十年代的青岛每家每月只供应几斤大米,这时我们也都懂事了,知道妈妈吃不惯面食,大米都留给她吃,也算是我们对妈妈的孝敬。
爸爸曾在北海舰队航空兵后勤部和北海舰队后勤部担任过主要领导多年,唯一为妈妈以权谋过“私”的就是大米。那个年代部队都有自己的农场,军需部门的一些安徽籍小老乡们为了照顾首长,经常会往家里送些部队农场自产的大米,当然妈妈每次都会按市价付款的,但当时能弄到这么多大米也算是一种“特权”吧。

七十年代老爸老妈在山东青岛
解放后,青岛曾聚集了众多原新四军老前辈(有许多二师和五旅的),和老爸老妈比较熟悉的有:
老首长和老战友:老红军原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三团,爸爸的老团长饶守坤(北海舰队第三任司令员、济南军区司令员)、原新四军三师九旅赵汇川(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原新四军二师苏军(北海舰队第五任司令员)、老红军原新四军七师潘友宏(北海舰队后勤部长、副司令员)、老红军原新四军二师胡汉生(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烟台基地政委)、女老红军原新四军二师郭明(胡汉生夫人)、老红军原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三团祝平安(海军政治学校副校长、烟台基地副司令员)、老红军原新四军二师医务部罗兆年(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院长)、杨汉黄(北海舰队副参谋长)、韩定平(北海舰队航空兵航空工程部部长、海军航空兵副参谋长)、沈雪岐(北海舰队航空兵航空工程部副部长)等。
        向为共和国创建而立下卓越功勋的新四军老前辈们致敬💐💐💐

一生忙碌,难得休闲的老妈
妈妈平易近人,热情好客。爸爸虽然不是很大的官,但在我们曾居住的营区里还算是首长级的干部。妈妈从不以首长家属自居,和一些处长、参谋及他们的家属都处的非常好,有许多知己的朋友。每逢家里来了人,无论是首长还是下属,大人还是孩子,公事还是私事,来到家里都是客,她都是热情相待。
        六十年代,老妈还和发小新才妈妈刘阿姨、东升妈妈张静德阿姨、海峰妈妈张桂芝阿姨、建国妈妈侯阿姨等共同负责后勤大院的家属委员会工作,无偿地为大家服务,各家家长里短的小事都来找妈妈她们,那时大院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妈妈是部队家属们眼里平易近人的“陈大姐”,是大院孩子们慈祥和蔼的“陈阿姨”。
        几十年之后,许多当年的大院发小们都还能记得妈妈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后勤部郑文博政委家的郑宏大哥说,那时他经常到我家并曾多次吃过我妈单独给他做的饭菜。发小“彤”回忆说“儿时对陈阿姨的记忆就是那样的和蔼可亲”。
        妈妈勤俭持家,生活简朴。妈妈从小要过饭,一生生活简朴,处处勤俭节约。年近八旬时还在自家的院子里种植一些蔬菜瓜果,每天楼上楼下拎水浇地、除草。生活中更是容不得半点浪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每次刷锅洗碗,锅里都不剩一粒米粒(那时还没有不粘锅,做米饭时锅底锅边会粘很多米粒)。
        妈妈慈祥善良,和蔼可亲。记忆中从未对我们发过火,也没见过她与爸爸有过争吵。有时我们犯了错遭到爸爸训斥时,妈妈总是护着我们。
        妈妈热爱祖国,对党忠诚。从小妈妈就经常教育我们要热爱祖国,忠于党。妈妈晚年只能记住的几首老歌就是《社会主义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她忘不了党对她的培养,退休后组织关系转在北航机关老干部支部,支部书记张华伯伯(原北航政委)经常表扬老妈每月都能自觉按时缴纳党费。

2008年春节我给妈妈拍的最后一张照片
        妈妈的人品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为我们今后的人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
妈妈的一生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但是在儿子心中母亲永远伟大。
妈妈的音容笑貌仿佛仍在眼前,可身影却已在遥远的天堂……

上海青浦新四军广场纪念碑墙
  2015年9月6日,95岁的老妈走了……
      年底,把妈妈的名字刻在了上海青浦新四军广场纪念碑墙西8墙上(爸爸的名字2005年已刻在西1墙上),老爸和老妈可以和他们的新四军老首长、老战友们在那里相聚了……

2014年春节期间,我去干休所看望岳母。发小、战友、好友建华恰好也来岳母家拜年。岳母是当年参加海军一航校组建时的四野老兵,建华是岛城知名的海军史研究专家,我在海军航空兵部队服役二十多年。我们几个与海航有着深厚情感的人,一起回忆起五十年代航校初建、海航成立、一师组建和海航防空警戒、雷达部队的创建等海军航空兵的历史。

  我的父亲(1938年入伍)和母亲(1944年入伍),新中国第一代老海军。五十年代初期曾参加海军航空兵第一个场站——海军上海虹桥场站的组建;

  我的岳父(1939年入伍)和岳母(1947年入伍),新中国第一代老海军。五十年代初期曾参加海军航空兵第一支作战部队——海航一师一团的组建;

  建华的父亲(1938年入伍)和母亲(1947年入伍),新中国第一代老海军。五十年代初期曾参加海军航空兵第一支防空警戒、雷达部队——解放军对空监视223团,海军地监一团的组建(后改编为海軍航空兵雷达一团)。

  后来三位父辈又同在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司令部共同工作、战斗。

  如今六位老前辈只有岳母一人健在,只能听她一人叙说那过去的故事……

那年(2014年)岳母86岁,身体健康,对往事的记忆十分清楚,一谈起来就滔滔不绝……

岳母1947年参加解放军,随四野大军从东北,到华北,再到中南,踏遍大江南北。1950年春,跟随四野后勤二分部张汉丞部长、许培仁政委、李书桢主任等首长进驻青岛组建海军部队,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海军。

四野后勤二分部首长

四野老兵 王景清

  1950年4月初,二分部3500名官兵从湖南衡阳启程,坐了十几天的火车,大约4月中旬到达青岛。他们先入驻登州路77号(后为北航后勤部大院),后又到馆陶路22号(后为北海舰队军人俱乐部)。

        随后,张部长又率部分官兵进京组建海军后勤部;许政委任海军青岛基地筹备委员会副主任,筹建青岛基地;岳母跟随李主任到了沧口组建海军第一航空学校,岳父是一航校第一期飞行学员。1952年6月,岳父和岳母一起到了上海虹桥机场,参加组建航一师一团。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岳母随岳父从作战部队(一师一团),到院校(南京高等军事学院,海军学院),又到部队(海军航空兵训练基地),再到机关(北海舰队航空兵),一直都在人民海军……

        初建航校:1950年夏,海军决定组建第一和第二航空学校(一航校为飞行学校,二航校为地勤学校)。由于二航校是在几个月前组建的海军业务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于1950年9月在青岛市黄台路首先成立了,首任校长为原陆军第11军第31师副师长胡鹏飞。由于种种原因,一航校稍后于11月在青岛沧口机场成立,其基础是四野后勤二分部政治处和第六兵站部分人员、华北军政大学部分人员、华东军区山东航空办事处驻沧口机场航空站等,首任校长为原华东海军作战处长赵汇川。

初建时期的一航校部分领导合影

        左4:杨力(副校长)、左5:李书帧(政治部主任)、左6:张华(副政委),其他几位不认识了。

        海航成立:1952年4月海军航空兵部在北京正式成立,统管海军航空兵各部队和院校。后来又经过了撤销、重建、再撤销,现在的海航部队都归各舰队管辖。

海军航空兵历任司令员

(都是父辈熟悉的老首长及老战友)

海航一师组建:1952年6月,海军航空兵第一支作战部队,海军航空兵第一师在上海虹桥机场正式成立。父亲和母亲,岳父和岳母都有幸成为这支部队的一员。

首任师、团、站主要领导:

师长:曾克林,政委:张敬一

副师长:夏云飞

司令部参谋长:王少林

政治部副主任:王德纯

干部部部长:王效凯

机务处主任:袁景山

航一团团长:姚雪森

副政委:王文

副团长兼参谋长:崔兆麟

航四团团长:赵俭

政委:胡炜

虹桥场站站长:徐凯

政委:徐彬

三排左1:父亲 徐    凯

三排左8:岳父 崔兆麟

其他能认出的老前辈:

一排左1:徐彬(虹桥场站政委),一排左2:袁景山(师机务处主任),一排左5:曾克林(海航副司令员兼航一师师长),一排左8:胡伟(航四团政委),一排右2:张敬一(航一师政委),一排右3:郑庚禾(师政治部科长);

二排左2:王辉(师政治部科长),二排右1:王德纯(师政治部主任),二排右4:范克明(师政治部科长),二排右6:王文(航一团副政委),二排右7:李泰炳(师司令部科长);

三排左5:金瑞,三排左7:姚学森(航一团团长),三排左10:董恒馨。

(网络照片)

  海军雷达部队的创建:1952年11月,华北防空司令部124营扩编为“对空监视123团”。后改番号为“对空监视223团”。团长刘喜勤,政委郑文博,参谋长刘明义(53年任团长)。

         1954年5月223团调归海军青岛防空兵建制,并改番号为“海军对空监视第一团”。团长刘明义,政委郑文博。

         1958年1月又改编为“海军雷达兵第一团”,团长刘明义,政委郑文博。

        海航老英雄:海军航空兵成立六十多年来,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许多都是我熟悉的,他们也是我儿时心目中的英雄。

海航部分老英雄在天安门城楼

前排左1:舒积成(曾任海空雄鹰团飞行员、大队长,在国土防空中多次击落敌机,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前排左2:王天保(曾任志愿军空军第二师第四团飞行副大队长,在朝鲜战场上驾驶老式活塞式战斗机拉-11击落了美国新式喷气战斗机F-86一架、击伤三架,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前排左3:高翔(曾任海空雄鹰团大队长,1965年在海南岛驾驶歼-6飞机将一架入侵我国领空的美军F-104C打得当场爆炸,荣立一等功。飞行员史密斯跳伞后,成为第一个在中国领空被击落并活捉的美国飞行员。有趣的是80年代,史密斯重返中国,专程找到高翔握手言欢);
前排右1:崔巍、后排右2:姜凯(1954年3月18日,海航2师6团副大队长崔巍、中队长姜凯驾米格-15歼击机在浙东海面迎战国民党空军,首战告捷,各击落F-47战斗轰炸机一架,以2:0的战绩,打响了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战史的海空第一炮!);

后排左2:王鸿喜(曾任海空雄鹰团中队长、大队长,战斗英雄。曾多次击落、击伤敌机)。

  祝愿人民海军驶向深蓝、驶进大洋……,祝愿海军航空兵飞的更高、飞的更远……,祝愿我的祖国更加强盛!

  老岳母今年92岁高龄,在干休所安度晚年。目前身体健康,头脑清醒,看书读报,生活自理。饭后能自己在院里散散步,有时还能去浮山所集市上转转,买些小物品。精神好时,还经常给我们讲讲“过去的”故事……

儿女们曾多次要请一个保姆照顾她,但都被她坚决拒绝。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自由是一种责任

纪念六四三十年:民主歌声献中华

歧视是暴力革命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