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0的文章

龙华三会——真正的闻者得福

圖片
要了解龙华三会,先要了解一下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 :也称弥勒佛。弥勒,菩萨的姓,翻译成中文叫慈氏;名叫阿逸多,翻译成中文叫无能胜。 窥基大师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佛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佛陀入灭之前先行入灭,为一生补处菩萨,生于兜率天内院。 弥勒菩萨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因缘成熟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绍释迦如来之佛位,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一个城市叫翅头末城,国王的名字叫儴佉的,弥勒菩萨到时候将托生在这个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并于翅头城华林园中的龙华树下成正等觉(成佛),并开演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龙华三会: 弥勒菩萨下生成佛后,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以前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到时候以上、中、下根的差别,在龙华三会中,都可得道。 初会: 无论其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倘能于释迦佛法中起大乘正信心,修大乘六度正信行,则此生临终,必得上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如来,依教奉行,将来亦随弥勒如来下生,闻法起行,而得初会正果。(度发大乘心,行菩萨道的人) 二会: 众生在释迦佛法中亦能决定信心,皈依三宝,虽不发大乘心,修六度行而因信仰决定,乐善好施,守持三皈五戒,由三皈而对佛教三宝起信仰心,而成为三宝弟子,由遵持五戒成为人类中有道德者,故虽不能赴胜妙的龙华初会,而于二会亦得闻法修行,超凡入圣。(度受三皈五戒的人) 三会: 在释迦佛法中,凡是与佛法稍结善缘的人,如偶起一念善心、欢喜心,或合十、礼拜,或一称南无佛,乃至于游嬉中无意结善缘的人,如入寺瞻礼佛像、念一佛、颂半偈,见闻佛法僧三宝者;甚至或见三宝生不信心,不愿心,轻慢心者,亦由此而和佛法结下缘;若信不信,若敬不敬,凡在释迦佛法中有结缘的人,都是佛所付托与弥勒菩萨的,将来都能赴龙华三会受记作佛。(度一切与佛法有结缘的人) 若是出家佛教徒,即如释迦佛弟子,违背佛法,破坏佛法,毁谤佛法,造种种恶业,只要将来能闻弥勒佛名,或见三会说法,生一念欢喜心,往昔罪业皆悉消除,而得证果解脱;因此,龙华三会,所能度

摩尼教在中国的演变

圖片
摩尼教,又称 明教 、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创始人是摩尼(Mani,216-274),公元216年4月14日生于帕提亚巴比伦行省一户贵族家庭。 摩尼Mani (Manes) 据说他在12岁和24岁时两次受到光明王国的使者——推茵神(Twin)的启示,在拜火教的理论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等教义所创的一个世界性宗教。摩尼教主张善与恶的二元论,认为宇宙间充满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且有严密的教团组织和宗教制度。 草庵摩尼,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罗山镇 这是一种将琐罗亚斯德教(祆教)与基督教、佛教混合而成的哲学体系,属于典型的波斯体系 诺斯底二元论 。摩尼教吸收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元论思想、基督教的耶稣崇拜、佛教的轮回观念、马吉安主义对于旧约的否定、犹太教的天使概念,以及诺斯底主义的“灵知”思想,创造了二宗三际论体系。摩尼教徒将自己的宗教比喻为博大无垠的“世界之海”,而此前的各大宗教教派只是一条条的合流,最后它们都将汇入海中。 摩尼教主张“二宗三际论”,即空间上对立的光明、黑暗二宗,和时间上延续的过去、现在、未来(初际、中际、后际)三际。初际时,光明与黑暗对峙,分别由明界之主 明尊 察宛和暗界之主 贪魔 统治,互不侵犯。中际时,黑暗侵入光明,二者发生大战,人类世界因此产生。后际时,恢复到初际时相互对立的状态,但黑暗已被永远囚禁。 柏孜克里克38窟,摩尼教徒礼拜光明王国生命树 摩尼教的教义基础二宗三际论受到了 祆教 善恶二元论的深刻影响。摩尼教最高神明尊察宛(Zurvan),波斯语意为“时间”,引申为“永恒时间之神”。摩尼教认为祆教的至高神阿胡拉·玛兹达( Ahura Mazda 、 Ahuramazda )就是明尊第一次召唤出的战争之神先意。 阿胡拉·玛兹达是《波斯古经》中最常被提到的神名,古伊朗的至高神和智慧之神,被尊为“ 包含万物的宇宙 ”,它是全知的神,但并非全能。在善恶二元论中是代表光明的善神,与代表黑暗的恶神阿里曼进行长期的战斗,最后获得胜利。公元前1200年前后,琐罗亚斯德宣称它是创造一切的神,将阿胡拉·玛兹达奉为“唯一真正的造物主”,因此后来成为琐罗亚斯德教的最高神。 摩尼教认为耶稣只有神性而无人性(基督一性论)。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天地震动,受难耶稣的位格显现出来。受难耶稣将救赎赋予万物。耶稣的力量位于太阳,智慧位于月亮,本质位于

水泊梁山宋江的原形是景教的景尊

圖片
《水浒传》里的宋江,是梁山泊义军之首,为天罡地煞排名第一位的天魁星,字 公明 。梁山泊一百零八星之主,浑号 呼保义 ,又号 及时雨 ,因肤色黝黑又称 孝义 黑三郎 ,重情重义且乐善好施,是誉满天下的英雄好汉,大名传遍社会底层,到了亮出名号就能让草莽礼敬跪拜的夸张程度。呼风唤雨的宋江究竟是什么来头?原乡居士认为,宋江的人物原形来自唐宋两朝的两个李璋,且与景教有关。《水浒传》的宋江本身就暗指为 景尊 ,梁山起义就是景教起义。 及时雨宋江和景尊聂斯托利 景教是叙利亚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聂斯脱里于公元428年创立,在波斯建立教会,于431年厄弗所大公会议上被判定为异端的聂斯脱里主义 (Nestorianism)。唐贞观九年(635年)传入中国后称为景教或大秦景教(The Luminous Religion of Ta-chin)。得到唐太宗的支持,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宜行天下。」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掀起灭佛运动,景教也在废止之列,后转入秘密活动,并与其他宗教形式合流。 2014年5月13日,河南洛阳出土的一方墓志日前被认定为唐代景教徒墓志。墓主人花献“常洗心事景尊,竭奉教理”,“内修八景,外备三常,将证无元,永祗万虑”“为法中之柱础,作徒侣之笙簧”。墓志中出现的“景尊”“八景”等尊称和术语,在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景教文献中也多次出现,教堂称景寺;教主称景尊。 景教文献中屡见“景”字,教称景教(“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又“明明景教,言归我唐”);教会称景门(“天姿泛彩,英朗景门”;又“更效景门”);教堂称景寺(“于诸州各置景寺”;又“重立景寺”);教主曰景尊(“景尊弥施诃”),又曰景日(“悬景日以破暗府”,潘绅注:“景日喻救主”);教规曰景法(“法非景不行”);其传播曰景风(“景风东扇”);其作用曰景力(“我景力能事之功用也”),曰景福(“家殷景福”),曰景命(“阐九畴以惟新景命”);教徒曰景众(“颁御馔以光景众”;又“时法主僧宁恕知东方之景众也”);教士曰景士(“白衣景士”);僧之命名者有景净、景福、景通等。这一个“景”字,据阳玛诺 《碑颂正诠》 的解释,谓“景净士将述圣教,首立可名曰圣教景教也。识景之义

摩尼密教祖庭——正定隆兴寺

圖片
隆兴寺,别名大佛寺,原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燕昭文帝慕容熙的龙腾苑,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改为龙兴寺,清朝改为隆兴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东门里街,又称“正定大佛寺”,中国“十大名寺” 之一。 正定县在中国河北省西南部,秦置东垣县,西汉改为真定县,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入常山郡,唐宋为镇州倚郭县,宋末镇州升为真定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为避帝讳改为正定县,现属石家庄市。 正定城楼南门长乐门 隆兴寺门前有一座石桥,三路单孔,赵匡胤,康熙,乾隆都走过这座桥进入隆兴寺游览。 正定有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之说。九桥不流指的是光有桥,桥下没有水,这座桥就是九桥不流其中的一座桥。隆兴寺大门上的敕造隆兴寺五字牌匾为康熙皇帝所题写。 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赵匡胤来征河东后驻跸镇州(正定 ),到城西由唐代高僧自觉禅师创建的大悲寺礼佛时,得知寺内原供的四丈九尺高的铜铸大悲菩萨 ,后汉契丹犯界和后周世宗毁佛铸钱的两次劫难,加之听信寺僧”遇显即毁,迢宋即兴”之谶言后,遂敕令于城内龙兴寺重铸大悲菩萨金身,并建大悲宝阁。开宝四年(971年)兴工,至开宝八年(975年)落成。并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大兴扩建,形成了一个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膳的宋代建筑群,并铸造一尊高七丈三尺高(21.3米)的铜质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此后金、元、明各代对寺庙均有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敕令重修,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 隆兴寺山门 目前,隆兴寺占地82500平方米,布局与建筑保留了宋代风格。山门内为一长方形院子,钟楼、鼓楼分列左右,中间大觉六师殿已毁,但尚存遗址;北进为摩尼殿,有左右配殿,构成一个纵长形院落;再向北进入第二道门内,就是主要建筑大悲阁和前两侧的慈氏阁和转轮藏阁,和其他次要的楼、阁、殿、亭等所构成的形式瑰伟的空间组合,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最后还有弥陀殿位于寺后;其中佛香阁和弥陀殿采用三殿并列。 全寺建筑依着南北中轴线作纵深布置,自外而内、殿宇重叠、院落互变、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南面迎门为琉璃照壁,向北还有牌坊、戒坛、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御书楼、集庆阁等,末端还有1959年从正定城内崇因寺拆迁来的毗卢殿。 隆兴寺平面图 隆兴寺没有山门殿,第一进大殿就是天王殿。隆兴寺的天王殿建于北宋初年,是这个宏大宋代建筑群中,建造年代最

《水浒传》的宗教记忆:白莲教的叙述与想象

圖片
引言 诚如孙逊、周君文所言,“在宗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中,文学研究界总把目光锁定在儒释道三教,忽略了我国民间宗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他们探讨了我国民间宗教与古代小说之间的关系,认为涉及白莲教的古代小说有十二种,而通俗小说有九种,即“《醒世恒言》、《喻世明言》、《拍案惊奇》、《型世言》、《皇明通俗演义七曜平妖全传》、《梼杌闲评》、《樵史通俗演义》、《归莲梦》和《娱目醒心编》”,而《水浒传》不与焉。 其实,《水浒传》中的白莲教叙事虽然不如上述九种通俗小说那样显而易见,但它自始至终都充斥着关于白莲教的叙述、描写和想象。迄今为止,《水浒传》的宗教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儒、释、道尤其是佛教和道教的相关方面,或者笼统地概论为“三教合一”,然而大多不过是肤廓之论。从正统的佛教、道教角度对《水浒传》进行的探析,无从解释其中的一些文学现象和社会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忽略了《水浒传》的文本叙事是基于民间宗教尤其是白莲教基础之上的。 纪德君认为《水浒传》中的宗教描写是“对封建时代民间武装与宗教结缘之状况的一次较完整的艺术表现”,它指出了《水浒传》宗教叙述的民间性,及其与民间武装的结缘,这是很有识见的,但可能由于民间宗教的混杂性而没有明确指出《水浒传》这部小说所叙述的民间宗教是白莲教,而对与之相关的红巾军叙述也仅仅是一笔带过。 拙作《〈水浒传〉与元末红巾军》已详细论证了《水浒传》文本叙事中的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史实。而元末红巾军反抗蒙元的起义又是白莲教所领导和组织的,义军成员大多是白莲教教徒。从而可知,《水浒传》的宗教叙述与历史上的白莲教关系极为密切,但学者对此尚未予以关注。 白莲教是我国旧时伪托弥勒教,并混合摩尼教、道教、白莲宗等的一个秘密教会,它往往与民间暴动联系在一起,流行于元、明、清三代。其中,弥勒教崇奉弥勒佛,教徒一般在家修行。自隋唐之后,社会底层经常假借“弥勒转世”来号召起义。摩尼教在唐武后时传入中土,因唐武宗排佛,摩尼教亦在遭禁之列,从而不得不转入民间。摩尼教崇尚光明,所崇奉之神称为明王,以此也称为明教。弥勒教与摩尼教教义中都含有来世和救世思想,烧香、吃斋等仪规也多有相似之处,两教在接触后,趋于合一。每逢民不聊生之时,“弥勒、明王出世”的说法便涌现。道教为我国固有宗教,弥勒教与明教都曾受到道教的影响。元代兴起的白莲教,融合弥勒教、明教、道教三种信仰。除此之外,白莲教的另一个渊源是白莲社,

从黄台之瓜透视神秘组织共济会

圖片
位于香港半山区坚尼地道1号,有一栋三层小楼,名字叫 雍仁会馆(Zetland Hall,直译为“泄兰会馆”) ,这里是香港共济会的总部。 雍仁会馆 1844年4月29日,香港共济会第一个会所成立于维多利亚岛,三年之后成立英格兰分支香港共济会总会。历史上香港的共济会分别传自于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 1865年,英格兰分支香港共济会在中环现时新世界大厦所在的泄兰街兴建雍仁会馆作为英格兰分支香港共济会总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会所被日军炸毁,遂于1950年迁往香港岛坚尼地道一号至今。 香港共济会在泄兰街的(前)会所 雍仁会馆 ,“雍仁”二字,据信取自唐代李贤。章怀太子李贤(654年-684年),字明允,一字 仁 ,中国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生于其父母前往昭陵祭拜唐太宗的途中。出生不久便被封为潞王,两岁时被封为岐州刺史、雍州牧、幽州都督。十八岁时,封 雍 王。上元二年(675年),其兄李弘死于东都合璧宫,六月时改封李贤为皇太子。 调露二年(680年),明崇俨被强盗杀害,武后怀疑是李贤下毒手,于是废李贤为庶人,将他幽禁。永淳二年(683年),将李贤迁徙至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李贤为酷吏逼令自尽,终年29岁。 李贤在当太子时,有感于母子亲情在权力斗争之下已荡然无存,作《黄台瓜辞》: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后来,李泌为劝谏肃宗不要杀害皇太子,也曾讲述黄台瓜辞的故事。 “黄台之瓜,何堪再摘”,长江和黄系集团主席李嘉诚2016年3月17日借着公司召开业绩大会时曾三次引用,又呼吁港人即使有不同政治取向,也应以香港利益为重,“不要再损害香港”。但他拒绝回应谁是损害香港的摘瓜人,更自我调侃说:“我都想知道。” 2019年,《逃犯条例》修订引发的香港示威浪潮持续,李嘉诚周五(8月16日)在多份报章刊登广告,同样呼吁要停止暴力,其中一款广告以“一个香港市民李嘉诚”作为下款,写着:“黄台之瓜,何堪再摘”。 李嘉誠於香港報章上刊登廣告。 作为共济会成员的李嘉诚,借用黄台之瓜广而告之,警告意味甚浓。 共济会到底是个什么组织?黄台又有什么含义? 正如1734 出版的《共济会宪章》( The Constitutions of the Free – Masons)所写: 共济会是古代秘密智慧的传承者,拥有一个神秘历史

八九六四之民主女神宣言

圖片
31年前1989年春天,天安门广场上曾树立起一尊洁白的民主女神雕像。 民主女神雕像是六四事件的标志性艺术品之一,高约10米,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八所院校的共二十多位学生,于中央美术学院工场内仅用四天赶制而成。雕塑内模为塑胶材质,外以石膏灌注;整个雕像分四部分于5月30日凌晨运抵北京天安门广场,次日拼装完毕。 雕像在5月31日揭幕,矗立在天安门城楼南300米处,与门洞上方的毛泽东像遥相对望。根据时人回忆,最初其实想仿造美国自由女神像,来为广场提振士气,并借此竖立整个学运的民主精神象征。完成后的揭幕仪式上,民众纷纷为女神像献花致意,广场上发表了一段 《民主之神宣言》。 《民主之神宣言》(节录) 亲爱的同学们、战友们、同胞们: 今天是在人民的广场, 高耸起一尊人民的神像, 她就是「民主之神」, 我们把她奉献给绝食团的勇士们, 奉献给广场上的战友们, 奉献给全国百万大学生们, 奉献给全北京、全中国、全世界支援我们这之民主斗争的人民。 …… 久违了, 民主之神。七十年前, 我们的前辈曾高高呼唤过你的名字。 为了你, 难道我们还要等七十年吗? 民主之神, 一切专制压迫下人民的渴望。民主之神, 已是广场大学生和亿万人民民主的象征。民主之神, 你是挽救中华民族的希望。民主之神, 你是一九八九年中国民主潮的灵魂。今天你庄严地站在广场上, 向全世界宣告: 中华民族民主运动的大崛起已开始了一个新纪元。 …… 石膏塑成的民主神像,虽然不能永久保存,我们坚信,黑暗就会过去 ,曙光必定来临。 …… 我们坚信, 真正民主到来之日, 我们一定会再来广场, 树立起一座雄伟、高大、永远的民主之神像。这一天会到来的。中国人把民主之神永远挂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左圖為29日製作中的民主女神像(美聯社 Liu Heung Shing 攝影)、中圖為次日完工後鷹架尚未拆除的雕像(法新社 Toshio Sakai 攝)、右圖為揭幕後的女神像(美聯社 Jeff Widener 攝)

曹洞宗大明宝法脉简议

圖片
自唐代荷泽神会大师在邢州开元寺为六祖能大师立碑后,以南宗为正统在北方弘传禅法,经历至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开创曹洞宗门,传至芙蓉道楷,后经两宋传承发展由鼎盛到衰落的过程后,在宋金时期曹洞宗传入河北,以万安广恩、万松行秀、虚照弘明为代表承绍宗兴,邢州成为曹洞宗重要的传承地,为禅门正宗之杰出。 金朝曹洞宗青州辩、大明宝一系,为元、明、清三代曹洞宗南北二派不祧之祖,在曹洞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因多年禅门以少林曹洞为祖庭,使之对邢州曹洞宗史实知之甚少。本文以近年来发现的史料为基础,就冀州晖禅师法脉及邢州曹洞宗传承诸问题进行简论,以补充对其研究的一点空白。 大明僧宝禅师,曹洞宗第十六世,青州普照一辨禅师之法嗣。 一 河北自东汉、后赵以来是佛教的重要传承地区,尤其是冀、赵、邢三州,以佛图澄弟子冀州释道安、赵州和尚从谂禅师,邢州万安广恩为代表。以邢州为例,金元初期,邢州城内有三座佛教名刹邢州开元寺、天宁寺和净土寺。三座寺院分别位于邢州城内的城东、城西和城北,布局呈鼎足之势。三座寺院的历史十分悠久,城东开元寺的历史在此前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为唐代开元时所建,荷泽神会大师两次在此为能大师立碑,宋敕建圆照塔,元敕额为大开元寺。自后赵佛图澄后、高僧频出。天宁寺位于城西,地方志书记载:“天宁寺邑治西北隅,唐初建,为华池兰若,宋政和间赐天宁万寿禅林,元至元五年虚照禅师重修”。关于城北的天宁寺的历史志书也有记载,乾隆版《顺德府志》载:“净土寺,天宁寺东北,旧志谓元至正元年建,今寺有宋初碑已称重修,则不始于元矣.....谨按旧志,相传寺为佛图澄遗迹,初无确证阙疑可也。” 元代时,邢州三座寺院内出现了三位高僧,即邢州开元寺万安广恩禅师,邢州净土寺万松行秀禅师,邢州天宁寺虚照弘明禅师。 万安广恩、万松行秀、虚照弘明三位禅师的师承实出一系,即出自青州希辩下大明宝禅师。 关于大明法宝禅师(1113-1173)。据《长清县灵岩寺宝公禅师塔铭》记载:大明法宝禅师,俗姓武氏,磁州里人。六岁时从“里中王氏居舍学儒典”。八岁“ 告父出家,乡人贾氏为精庵,邀师居之。 ”宋绍兴二年、金天会十年(1132年)投本州寂照庵,礼祖荣长老劅发,法号法宝。“荣喜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天眷三年(1140)年,27岁“试经具戒” 。前往燕京(北京)参青州辩禅师,“礼荐三年,应系洞下宗旨”。“辩以法衣、三颂付之。”为青州辩嗣法弟

“一花开五叶”——禅宗的五个宗派

圖片
禅宗自达摩祖师由印度传来东土时就有预言,将来会形成“一花开五叶”的五个宗派,在六祖之后由南岳怀让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两支分别流传,经过数代传承和提炼,最后终于形成了 临济,曹洞,云门,沩仰,法眼 等五个宗派。五宗祖师并非所悟有别,而在于接引学人和修学手段上各有特点,禅风各各不同,从而形成了禅宗多元化的发展,和唐宋时禅宗百花齐放的兴盛局面。一时普天之下皆谈禅,汉地也由原来“律寺”制度一而取代为由马祖大师和百丈禅师开创的“丛林禅寺”,如今基本所有的汉地寺庙都是以丛林制度为依,以禅寺为名,即是此之由来。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而禅宗的五宗在历史的演变中传承也各有不同,除临济宗和曹洞宗一脉相传流传至今,其他云门,沩仰和法眼宗都在传承数代之后绝传,故汉地向来有“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边”之语,即天下禅林基本都是传承的临济宗的法脉,并且尚有少数曹洞宗的持法脉者,而其他几宗则不见儿孙了。 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目睹禅门正法将堕,法脉凋零的现状,发大愿心振兴禅宗命脉传承,一人肩挑五宗法脉。除上接临济宗和曹洞宗的法卷传承外,并以自身震古烁今的证德悟境恢复了已绝传的其他几宗的传承法脉,使佛教又恢复了“一花开五叶”的局面,实在功德无量。如云居山真如禅寺如今挂的是沩仰宗的钟板,现今佛协会长传印老和尚接的是沩仰宗的法卷,韶关云门寺佛源老和尚传的是云门宗法脉,弘法寺本焕老和尚传承的则是临济宗法脉等等。 虚云圆寂前作诗一首 少小离尘别故乡, 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岁月垂垂老, 几度沧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彼岸, 敢辞微命入炉汤。 众生无尽愿无尽, 水月光中又一场! 虚云大师。 五宗既成,门庭各别,法统流传,古时大德制定各宗的规则则有不同,如五宗的钟板就各有特色: 在禅林中形容五家宗风与见地手段各有语录记载。如有形容其宗风的不同,有云“云门如天子,临济如将军,曹洞如农夫”,来形象和精辟的表现出云门,临济和曹洞的三家宗风不同。而在《人天眼目》中对五家宗风则有总结和记载: 临济门庭 临济义玄像 临济宗者,大机大用,脱罗笼,出窠臼。虎骤龙奔,星驰电激,转天关,斡地轴。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卷舒纵夺,杀活自在。是故示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简、金刚王宝剑、踞地狮子、探竿影草,一喝不作一喝用。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四料简者,中下根人来,夺境不夺法;中上根人来,夺境夺法不夺人;上上根人来,入境两俱夺;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