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四大名著是人与神的关系
公认的欧洲四大名著:《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和《哈姆雷特》。
这四部作品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虽然是戏剧,但也是诗体。
除了荷马史诗与希腊众神密切关联,其他三部都是两希文明碰撞的产物,直接与上帝相关。
若不理解人跟上帝之间的关系,这些作品是看不懂的。
巧了,中国也有一部类似诗歌体的集子,是中国诗歌乃至文化的奠基之作——《诗经》。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也叫国风,多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宴或朝会时的乐歌,由大雅和小雅组成;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为什么会把诗经跟欧洲的四大名著相提并论呢?
如果读《诗经》的大雅和周颂商颂,这些与最高权力密切相关的诗作,就会发现这里边凸显又反复称颂了一个最高的存在,也就是上帝,又被称为天。且多次强调周王朝是受命于天(帝)。
欧洲的文学名著和中国的诗经都是诗歌,且都是人跟神之间关系的思考、领悟和表达。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不能理解诗歌,是没有办法很好的领会文学和文化的。
不能理解人跟神之间的关系,也就不能理解人类文明的开启、发展和进化。
人类文明的本质就是围绕着人与神的关系形成的。
《诗经》部分回答孙隆基的一个困惑:先秦的时候还有精神的彼岸,为什么之后就没有了?
从周代开始,周王通过封建礼制垄断了上帝信仰。
尽管周代经历了八百多年,是华夏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但周王一个最大的错误决策,就是垄断了上帝的信仰,让百姓远离了与上帝沟通的可能。
秦始皇是直接对上帝的僭越,帝这个称呼在先秦只能是上帝。诗经·大雅:“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但嬴政就敢称皇帝,从世俗层面取代了信仰层面至高无上的上帝。
为什么周王要垄断上帝的信仰呢?
权力不惜一切要垄断的,一定是极有价值的好东西。
诗经:天生蒸民,有物有则——人人都是天子。周王却要垄断天子的称号和独占对上帝的信仰。
周王室发现人跟上帝的沟通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这样的好东西一定要朝廷独享。
因着周王一家的自私,废了中华千年的信仰。
秦以后中国人丧失了对上帝的直接信仰和沟通,也就逐渐的丧失了对心灵彼岸追求,形成了孙隆基所说世俗化的且身心分离的中国文化人格和心理结构。
文化和信仰不但在文学上有明确反映,也塑造了人的日常生活和人格,同时也形成并建立人与神关系之上的政治契约。
最早到达北美殖民地的英国清教徒制订的《五月花号公约》,以及后来的《美国独立宣言》都是人与神契约的政治表达。
在人与神的关系这个关键议题上,东方和西方表现出来的是完全的一致性。
从神那里领会和获取的美德和道德戒律,是社会共同体形成的基础,也是权力和权利来源的基础。
对神信靠的社会共同体越稳定、越壮大,这个国家也就会越来越繁荣强大,
反之那些由个别人垄断了对神信仰的国家,则会陷入无休止的战乱。
中国从帝制向共和过渡,就连垄断了的神的信仰都丧失了。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相当多的中国人认为上帝是西方的概念,中国不信这个,并以此标榜民族主义。实际上,上帝恰恰就是中国原生的概念。
明万历年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开创者之一利玛窦,在遍读中国历代经典后,认为先秦典籍中隐含有至上神 ——“上帝”的概念。
1603年,利玛窦在北京出版《天主实义》,引用了大段文字谈论“上帝”,如《诗经·大雅》:“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尚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中庸》:“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于是,他尝试将拉丁文的Deus(GOD)译为“上帝”、“天”与“天主”,以表示至高无上、全能全知的神。
华夏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认识到上帝的存在。实际在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里,就有了对上帝的记载。这在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里有详细论述。
犹太人最早的经籍《塔纳赫》(希伯来圣经)分为律法书、先知书、圣文集,断断续续编了一千多年,公元前100年才汇编成书。
华夏人认识上帝比犹太人还早。中国古称神州,就是这么来的。上帝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就存在的信仰。
那些否定上帝,认为上帝只是西来概念的中国人才真是背弃祖先的不肖子孙。
上帝,在古今中外都被神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医学家、生物学家等各学科的开创者和巨擘作为最高存在的标杆反复提及,事实上,这些学科也是在与上帝的沟通中建构起来的。
务实的中国人说,上帝看不到,所以不存在。氧气也看不到,没有会死的。
宁愿相信堕落败坏的中共一家无神论洗脑,也不相信古今中外千万家各领域巨擘对上帝的认知,这个才真是脑子有问题。
爱因斯坦说上帝是不掷骰子的,他也承认上帝的确切和必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