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6的文章

Guodong Zhang: Becoming Citizens of the World

圖片
Outline I. Introduction: The Trend of Citizens of the World A: The Definition of Citizens of the World B: Why  Be Citizens of the World  II. How to Become Citizens of the World A: Respecting Other People’s Cultures B: Opposing Biases and Discrimination  III. Conclusion: A Brighter Future A: World Wide Media and Global Competence B: Mutual Efforts to Promote Global Citizenship

梁启超:做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圖片
导读: 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忧国忧民、勤奋著书、匡国济世的同时,他将自己的学识和感悟润泽在儿女身上,在中国科学史乃至世界上成就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分别是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成、考古学家三子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八子梁思礼。 梁先生培育了梁氏一家“满门俊秀”,但最基础的,“如何才算做成一个人呢?”请听梁启超先生怎么说。 1925年《中国名人录 (第三版)》收录的梁启超像 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聚在一堂,令我感激的很,但有一件,还要请诸君原谅:因为我一个月以来,都带着些病,勉强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长的讲演,恐怕有负诸君期望哩。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

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

圖片
导读:信仰是由个体到社会价值观确立的基础,也是社会体制和民众行为的共同心理的根本来源。对于西方人而言,他们大致认为中国人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对此,中国人又是怎样认识的?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如果有,信仰又是什么? 北京天坛祈年殿的皇天上帝牌位

资中筠:思想不是用钱可砸出来的

圖片
近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文,题为“真正的美国梦之队”,说的是美国真正的竞争力在于人才,与笔者多年前发表的意见不谋而合。

她比傅雷更不应被忘记

圖片
一 不应该不知道傅雷。 爱好文学的人,大都读过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至今都是世界文学顶峰上的顶峰。还有傅雷翻译的伏尔泰、巴尔扎克。 喜欢美术的人,大都读过傅雷写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这部完稿于一九三四年有关美术的著作,在大学里,被列为美术本科、硕士、博士生的必读书籍。 研究音乐的人,大都读过傅雷写的《独一无二的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关于对这两位大师的论述,难有人企及。还有傅雷关于肖邦、关于古典音乐的一系列论着。  如果文学、美术、音乐都没能让我们了解傅雷,那我们不论是为人子、为人女,还是为人父、为人母,都有必要细读《傅雷家书》,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如果我们根本就不打算读,那也不妨花上一包烟钱,一支口红钱,给我们的家人、后人买一本。不是每一个人的书都值得细读,傅雷的值得。不是每一个人的书都值得家传,傅雷的值得。 说这么多,大家记住了傅雷,但这不是我写下这些文字的目的。 是的,此刻我说的是另外一个人,要记住的也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与刚才前面说的一切都有关系,这个人已经被我们忘记很久很久了,被我们很多很多人忘记了。 这个人就是朱梅馥。 傅雷夫妇(1934年春) 说出她的名字,不少人都会觉得陌生。她就是傅雷的妻子,傅聪、傅敏的母亲。 著名大学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说:”梅馥不仅是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不仅是非常能干的主妇,一身承担了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杂务,让傅雷专心工作,她还是傅雷的秘书,为他做卡片,抄稿子,接待不速之客。傅雷如果没有这样的好后勤,好助手,他的工作至少也得打三四成的折扣吧。 “ 傅敏评价妈妈就来得更直截,” 她是无名英雄,没有妈妈,就没有傅雷。” 二 台历又翻过了新的一页。 2015 年大年初二,是阳历二月二十日,看见崭新的一天,我猛然想起了一个人,今天是这个人的 102 岁诞辰。这个人就是朱梅馥,一个平凡的女人,一个安静的女人。一个我们怎么也不能忘记的女人。 朱梅馥于 1913 年 2 月 20 日,出生上海南汇县城,在上海教会学校读完初中和高中,仟仟长指能够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弹奏得行云流水。 19 岁时在上海与从法国归来的表哥傅雷结为伉俪,直至 1966 年 9 月 3 日,在他们的住所,上海江苏路 284 弄 ...

顾炎武: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圖片
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财源塞而必损于民。无耻无底线于人心,是历代王朝灭亡之根源。——顾炎武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包含着王朝中国和文化中国,所有的王朝都逃不过兴衰更替,短则数十年,长则数百年,而文化中国贯数千年,穿几百世,绵绵瓜瓞,凝然而成举世华夏文明江山。 在中华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封建社会里,出门远行,即使有驴马做腿,满目荒野和道路崎岖艰难困苦,平民百姓视为畏途,也不是士大夫的生活常态。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穷家富路等俗语的流传,将旅行之艰辛浓缩其中。中华诗词文牍中颇多赠别忆往、羁旅怀乡之作,恰恰是祖辈安土重迁观念的折映。 当然也有例外,人们熟知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遍游山川的李太白,寄意河渠、文笔清丽的逦道元,壮游山野、风神超拔的徐霞客,也熟悉包括辛稼轩、柳子厚、苏东坡在内的一干饱学清流之士被流放生涯。他们一生之所以流连寄情于山水,大抵是理想、抱负与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得志不如意有关。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共有特点是一旦理想遭到打击,就将政治上的失意、幽愤寄情于古人或者山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人生可谓殊途同归,然而,人世间还有另一种旅程,它既不是因仕途失意而散发扁舟,也不是因俗务烦恼而醉心林泉;既不是单纯、孤立的科学考察,更不能带来现实的财富、地位以及任何利益——恰恰相反,它往往伴随着难以想象的危险和艰辛,在学术上谆谆苦研,追求文章经世致用的信念,历尽艰险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安贫而乐道,将生死置之度外,其伟岸的人格、傲然风骨不朽的文章,始终屹立在中华文明的文化史册中。 这是历史上名符其实的文化苦旅。中国历代著名史学家不少,但能矗立于这个行列的却实在不多。司马迁是名符其实的一个,再就是顾炎武。 封建科举越千年,贯穿着读书人光宗耀祖梦。当唐太宗开科举看到新科举子从皇宫门口鱼贯而入时,一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兴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天壤转换,道出了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真谛。成于科举能成就皇权的左膀右臂,败于科举又能淬炼出文化大师。吴承恩、曹雪芹、徐渭、顾炎武莫不如是。 生于书香门第饱读诗书的顾炎武14岁考进了昆山县的官学,取得了秀才的资格。成为秀才后却屡试不中,被折磨了13年。正是这13年,使顾炎武幡然醒悟,不能再钻这条死胡同了,由此萌发了他“经学致世”另辟新径之思想。后来他在题为《生员论》的文章中指出,科举制度、...

陈寅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圖片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眞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眞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义宁陈寅恪撰文 闽县林志钧书丹 鄞县马衡篆额 新会梁思成拟式 武进刘南策监工 北平李桂藻刻石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三日二周年忌日 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师生敬立 清华大学王国维纪念碑

一代宗师陈寅恪

圖片
导读: 他通晓二十余种语言,是近三百年来学问第一人,教授的教授,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秉持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上书毛泽东、刘少奇要求学术研究 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 他后世凄惨,被批被斗被凌辱,最后被高音喇叭恐吓而死,至死宣称 对共产党不必说假话,要为学术争自由。 他是一代宗师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学界的泰斗﹐他的睿智﹐他的渊博﹐他的成就说得上是前无古人﹐直到今日尚未见来者。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傅斯年说:“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胡适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称:“ 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

福泽谕吉:明治七年元旦献词

圖片
导读:值得编入语文课本的世界级美文——开启民智,倡导独立精神,鼓励每一个日本人用自己的独立精神,换来富有独立强健精神的国家。 福沢諭吉,1891 我们今天在庆应义塾迎接明治七年的元旦。这个年号是我国独立的年号,这个义塾是我社独立兴办的义塾;能在独立的义塾中迎接独立的新年,岂不是很可喜的事吗? 可是,凡事得之可喜,失之可忧,所以在今天高兴的时候,不要忘了他日之忧。 我国虽因历代治乱相循,政府迭有变更,但是直到现在为止,始终没有丧失独立。其原因就在于国民安于锁国的风习,治乱兴废不与外国相关。既与外国不发生关系,所以治是一国国内的治,乱也是一国国内的乱。再者经过这种治乱而不曾丧失的独立,也只是一国国内的独立,而不是和外国争锋以后所得到的独立。这就象关在家里抚养、还没有和外人接触过的儿童一样,其脆弱性是可想而知的。 现在我国忽然和外国建立邦交,国内的事没有一件不与对外关系息息相关,差不多每件事情都要比照外国办理。如将我国自古以来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和今日西洋各国的状况相比较,那就不仅要“退避三舍”,就是想摹仿他们,也不免望洋兴叹,因此更加感觉到我国独立的不巩固了。  一国的文明程度不能从外表来衡量,所谓学校、工业、陆海军等等,都只是文明的外表,达到这种文明的外表,并非难事,只要用钱就可以买到。可是在这里还有一种无形的东西,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既不能买卖,又不能借贷;它普遍存在于全国人民之中,作用很强。要是没有这种东西,国家的学校、工业、海陆军等等也就失去效用,真可以称之为“文明的精神”,它是一种极其伟大而又重要的东西。这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人民的独立精神。 近来我国政府虽然不断开设学校和倡办工业,海陆军制度也大为改观,略具文明的形式。可是人民还没有抱定巩固我国独立的决心,并对外进行竞争。不仅如此,即令偶然有机会得知西方情况的人,也是在尚未了解以前就害怕起来,既然抱着害怕的心理,那么即使我们略有所得,也不能对外运用。可见人民若是没有独立的精神,那些文明的形式也就终于会成为无用的长物了。 我国人民没有独立精神的原因,是由于数千年来国家的政权完全由政府一手掌握,从文事武备到工商各业,以至于民间的生活细节,都要归政府管辖。人民只知在政府指使下奔走效劳,国家好象是政府的私有物,人民不过是国家的食客。人民既成了流浪的食客,仅得寄食于国中,便把国家看成旅馆一般,从来没有加以深切的关怀,也得...

沈勇平:共和

圖片
  共和,即共有、共治、共享,和平、中和、中庸。国家归国民共有,国民通过民主实现共治,共有和共治的目的是共享,即国家和政府的目的是为国民提供安全、自由、幸福保障。国家机构、社会团体、公民个人之间和平共处,相互制衡。作为政体形式的共和,根据亚当斯的说法,就是“所有人,无论贫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官员和百姓、主人和奴仆,最高贵的人乃至最卑贱的人,都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政府形式”。共和要求代表国家的政府具有公共性、公正性、公平性,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和平共处,政府与社会和平共处。

在加拿大生活一定要知道的一部法律

圖片
1982年4月17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正式颁布了加拿大宪法法案,结束了英国议会修改加拿大宪法的时代。这意味着加拿大在宪法层面上终于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1982年宪法法案最重要的特点,是把《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纳入了加拿大宪法。 这使加拿大人的权利所依赖的基本原则,尤其是自由和民主,获得了宪法地位。由于被纳入宪法,《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的地位高于所有其他法律。

《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是如何运作的?

圖片
导读: 加拿大人是一个温和的民族。 不同于美国以暴力方式走上了独立之路,加拿大是以一种宪政和法律的方式,在普通法的框架内一点一点争取到了完整的立宪权和修宪权。每一次斗争和前行,都是以法律议案的方式提起,以议会通过的方式结束。 《1982年宪法》和作为宪法一部分的《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的问世,标志着加拿大人以这种温和坚韧的方式赢得了完整的自由和独立,并掀开了加拿大宪政史全新的一页。 如果有人问:在加拿大什么法律最重要?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是加拿大的 《权利与自由宪章》 (以下简称“权利宪章”)。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它保障加拿大老 百姓的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聚会结社自由、选举权,迁徙权、人身权、平等权等一系列民主法治国家公民的最基本权利。小到保护你路上不随意被警察盘问, 大到可以否定一部法律的效力。说法律规定让人打瞌睡,下面举一些鲜活的例子来看看权利宪章在加拿大是如何运作的:

羽戈:爱国的误区与宪政爱国主义

圖片
文/新浪锐见 羽戈  “爱国”二字,对一些人而言是热血,对另一些人而言是鸡血,对一些人而言如蜜糖,对另一些人而言如砒霜。回顾这个词语的演化史,自诞生以来,恐怕从未像今天这样莫衷一是,饱受争议。好之者一如既往奉其为金科玉律,恶之者则将其与专制、洗脑等臭名昭著的概念画上了等号,甚至有人特地整理了批判爱国主义的名言,兹录数则: 爱国主义是一种有害的、精神错乱的白痴形式。 (乔治·萧伯纳) 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 (伯特兰·罗素) 爱国主义:一堆随时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点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 (安布罗斯·皮尔斯) 任何时候,当你听到一个人说他爱他的国家,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在期待为此获得报偿。 (门肯)

王开东:教育,不会在恐惧中发生

圖片
导读:“教育的意义是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自己。” 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金字塔的建造者,绝不会是奴隶,而只能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 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金字塔时,做出这一石破天惊的推断。很长的时间,这个推论都被当作一个笑料。  然而,400年之后,也即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由30万奴隶所建造。

天坛宪草

圖片
《天坛宪草》,即《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为中华民国政府为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而起草的第一部宪法草案,国民党籍议员占多数的国会选举出宪法起草委员,从而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于1913年7月22日开始草拟大纲,1913年10月31日完成。因该草案于北京天坛祈年殿起草,故称作“天坛宪草”。 《天坛宪草》基本上为《临时约法》增订版,采用三权分立宪法原则,共11章,113条。 “天坛宪草”全员合影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 中华民国宪法会议 1913年10月31日 第一章 国体

邓小平南巡回顾

圖片
1989年以后,中国改革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反“和平演变”的呼声盖过改革开放,举国上下大有质疑改革“姓社姓资”的声浪。面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有一些“左”的政治家、理论家出来总结教训,公然提出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外再搞一个“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还主张放弃容易导致“和平演变”的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这样,使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改革共识陷于破裂,能否再造和重建改革共识,是走回头路还是坚持改革不动摇,成了一道严峻课题。